包信和认为,创新不仅仅是科技创新,它是个系统工程,既有科技的,更有体制机制的、市场开拓的。我们要营造有利于创新、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术环境和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。创新理念从现在开始,从教育理念就要转变,从孩子起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、独立思考的能力,不迷信、不盲信;而科研人员也要有自信,敢于在发达国家没有涉足、刚刚起步的领域,干一番事业。具体到一个科研机构,要建立竞争择优、公开公正的人才使用机制,让优秀科研人员脱颖而出。
同时,创新是具有前瞻性的。这就要求,要从考评体系上、从激励机制上更多调动和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。比如基础研究领域,要更注重科研人员论文质量而不是数量;技术应用研究,要引导科研人员更好为企业服务,做到产学研有机结合。现在总体来说,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在提高,一是科研人员观念在转变在适应市场;二是企业更加注重知识产权,自主研发、技术需要增加。科研机构和企业结合越来越紧密,像沈阳分院所属的大连化学物理所、沈阳金属所、自动化所等,经费三分之二来自于企业的横向项目。
建立创新驱动型发展方式,也需要企业转变观念。“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的困难和经济转型期财力问题,政府和企业对科研投入、对发展高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,承接成果转化的能力差。企业愿意拿的都是没有风险、非常成熟科技项目。因此,科研成果在东北的转化就显得较为困难。而在东南沿海地方,政府和企业都主动出击,认准了一项科技成果,有时甚至还不是很成熟,就千方百计挖过来,有些地区已经从简单的引进项目转变为引进团队;而在东北则不然,虽然地方政府很重视成果转化,但很少有企业主动来找科研人员要项目,科研人员不仅要实施‘交钥匙’工程,最好还要帮把市场包装好”这位科学家深有感触地说,“这种观念上的差异,导致科技投入上的差异,最终也必然反映在科技对经济发展驱动上的差异。”
包信和强调,创新驱动、科技立国,最根本的是要从体制机制上,解决科技人员积极性的问题,这也是长期的激励措施。要给企业和科技人员创造发展的条件,包括公平的市场环境、有力的政策支持、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。更要尊重创新人才、发明者的劳动成果,承认其个人产权,允许其在创办的企业中拥有一部分股权,为其带来长期收益。让科研人员真正富裕起来,让社会眼红。这样科技人员才能最大地调动积极性,全身心投入。